科技帶來希望

罹癌以來,一路見證醫療技術的飛速成長,特別是在癌症治療領域,這些年不斷有突破性發展。

Cincia確診罹癌後不久,雖然檢測出有ALK基因變異,但當時並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所以只能採用化療。隔年因為化療藥物出現抗藥,幸運加入試驗計畫,開始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Ceritinib,之後因為藥物進入腦部濃度低,對腦部腫瘤控制不好,更換為同為第二代的Alectinib,之後也是因為腦部腫瘤的問題,又換成第三代標靶Loratinib,5年之間用了三種新的標靶藥物,與過去幾十年相比,現在新藥開發的時間縮短許多。

幾年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有個新聞刷爆了全球新聞頭條,她為了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做了雙乳切除的手術。

對一個女明星而言,這是非常重大的決定。背後的原因是她的母親和阿姨都因為乳腺癌50多歲就去世了,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經歷同樣失去母親的痛苦。她能夠這麼做,也是因為基因科學快速發展的結果。科學家成功篩選出乳腺癌基因-BRCA1,攜帶這個基因的女性在一生中有80%的機率會得乳腺癌,而安潔莉娜裘莉檢驗出來就帶有這個基因,於是她選擇把自己的乳腺和卵巢做了預防性的切除。

雖然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太過激進,卻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而她的舉動也讓大眾認知到,原來癌症是可以透過某些方式來進行預防。

放射治療方面,台灣第一台質子治療機於2015年由長庚醫院引進,不同於傳統光子或電子射束的機種如:直線加速器、光子刀、電腦刀、伽瑪刀、螺旋刀等,質子最大的特性就是當它們穿透人體組織的時候,並不是一邊穿透一邊釋放能量,而是到約十幾公分深的地方才會釋放大部分能量,這是所謂的布拉格峰(Bragg Peak)現象。這樣一來,射線穿透身體時損傷就小了許多。

Cincia在評估腦部腫瘤治療方案時,也考慮過質子治療而前往長庚諮詢,但因為我的腫瘤型態屬於瀰漫性,不適用質子治療,最後也只能採取傳統的放射治療。去年底一位好友診斷出鼻咽癌三期,海外工作的他回台灣接受質子治療,今年二月完成所有療程,治療過程副作用少,目前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若經濟條件許可,建議鼻咽癌患者可優先評估質子治療。

2014年Opdivo和Keytruda兩個免疫藥物的問世,於癌症治療史上更具突破性意義。在四種癌症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放療和標靶治療外,增加第五種免疫療法。免疫療法不僅能對付多種不同癌症*、延長患者壽命,特別讓人覺得充滿希望的是,在部分病患當中,免疫藥物能徹底治癒癌症。2015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在90歲高齡被診斷出惡性黑色素瘤,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腦、肝臟等,就是被Keytruda奇蹟般治癒了。*以Opdivo為例,可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等。

癌症可以痊癒聽起來太誘人,雖然星小編也很想嘗試,但主治醫師說有基因變異的人通常PD-L1表現都不高,況且我現在肺部並沒有腫瘤,腦部腫瘤也不適合切片,根本無法確認PD-L1表現高低,只好打消念頭。一般建議要做免疫療法最好先檢驗身體腫瘤的PD-L1表現,大於50%才會建議採用免疫療法,否則很有可能花大錢又得不到期待效果。
 

近幾年深度學習技術在醫學學科領域展現出了極大的應用前景,它可以為病患提供更加精準、可靠的高品質醫療服務,2018年4月Google發表的「擴增實境顯微鏡」就是很好的例子。

Google把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AR)的技術結合在一台顯微鏡,用來對腫瘤切片進行快速地自動診斷。這項技術對切片組織進行實時分析,然後自動在顯微鏡圖片上圈出所在部位,幫助病理專家找到腫瘤。並且只要低成本就能將各醫療院所常見的普通光學顯微鏡改造成這款擴增實境顯微鏡,不須大幅更換現有設備,聽起來是不是很棒呢?

Cincia這個月參加了台灣肺癌學會舉辦的「When Human Brain 'Mets' AI and NSCLC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is」會議,會議上展示了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臺北榮總協力建立的第一套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20秒可以判讀出影像中腦部腫瘤位置和大小,提供放射科醫師在治療策略擬定的參考,這套系統在2018年11月正式進駐台北榮總放射線部。DeepMets目前侷限於單一廠牌機型所產生的影像識別,未來要推廣到其他醫療院所,還是需要調整或建立新的模型。

分享了以上這些,你是否覺得對未來充滿希望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癌症會成為慢性病,不再是令人聞之色變絕症。順道一提,星小編也是理工科背景出身,雖然做不成「工科太太」 (沒人娶T_T),但應該可以當「工科小星」對吧!